时间: 2025-04-25 22:4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2:39
犯天下之不韪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冒犯天下之大不韪”,其中“不韪”指的是错误或不当的行为。整个成语意味着公然违抗普遍的道德准则或法律,做出被社会广泛认为是不正确或不道德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那些不顾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坚持自己错误行为的人物。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过于出格或不考虑后果。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违反职业道德或法律的行为。
同义词:逆天而行、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 反义词:顺应民意、从善如流、循规蹈矩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犯天下之不韪,以取其名。”原意是指违背天下的公理和道德,后来逐渐演变为描述任何违背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天命”和“道德”,因此“犯天下之不韪”强调的是对这些基本社会和道德规范的挑战。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用来批评那些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以负面情感,通常与固执、不顾后果和道德沦丧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考虑社会和道德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坚持错误的行为,不顾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规范,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心如铁石,犯天下之不韪,独行于夜的边缘,寻找失落的真理。”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风雨中坚持自己的道路,不顾周围人的反对和劝阻。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风雨声和远处人们的议论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ing against the grain”或“defying the odds”,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违背主流观点或挑战困难的意思。
“犯天下之不韪”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行为,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长远的社会和道德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力度。
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5.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6.
【韪】
(形声。从是,韦声。本义:是;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韪,是也。 、 《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 、 《左传·昭公二十年》-君子韪之。 、 《明史》-人韪其言。
【组词】
冒天下大不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