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0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06:15
“一丘之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同一座山丘上的貉。貉是一种类似狐狸的小型哺乳动物。这个成语比喻同类的人或事物,通常带有贬义,指那些虽然外表或行为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本质相同、品性恶劣的人或群体。
在文学作品中,“一丘之貉”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看似不同,实则本质相同的人物或团体。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行为或品性相似的人,尤其是在负面情境下。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评论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那些虽然立场不同但手段相似的政党或团体。
“一丘之貉”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一丘之貉,不可与同群。”原意是指同一山丘上的貉,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同类的人或事物,尤其是指那些品性恶劣的同类。
在**传统文化中,貉常被视为狡猾和贪婪的象征,因此“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和政治评论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表面上看似不同,实则本质相同的人或团体。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讽刺和批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上看似不同,实则本质相同的人或团体。在使用时,往往带有较强的负面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一位老师用“一丘之貉”来形容那些虽然来自不同背景但行为相似的学生,这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万物皆有别,唯有一丘之貉同。”
想象一群貉在同一山丘上活动的画面,或是听到描述这一场景的声音,都能增强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虽然意思相近,但“一丘之貉”更强调的是本质相同而非简单的同类聚集。
“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工具,能够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人或事物的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都非常重要。
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否塞晦盲,真若~。
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为告发霍光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他居功自傲,不把汉宣帝看在眼里,太仆戴长乐事发入狱,向汉宣帝揭发杨恽认为秦二世胡亥与汉宣帝为一丘之貉。杨恽被罢官回乡,他给孙会宗回信不满而被杀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丘】
(会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 、 《广雅·释丘》-小陵曰丘。 、 《诗·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 、 、 《书·禹贡》-是降丘宅土。 、 《周礼·大司徒》-北陵坟衍。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性本爱丘山。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苫蔽成丘。
【组词】
荒丘、 丘林、 丘岳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貉】 (形声。从豸(zhì),长脊的野兽,各声。本义:一种野兽,通称“貉子”,也叫“狸”)。 同本义 食肉目犬科的一种动物(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产地包括中、日、朝和乌苏里边区。有三个亚种,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东南和西南各省区,是著名的毛皮兽,它的毛皮被称为貉子皮或貉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