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2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23:27
“三犯”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法律上第三次犯罪的行为。这个词汇强调了犯罪行为的重复性和严重性,通常意味着该行为人已经多次违反法律,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在法律专业领域,“三犯”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术语,用于描述犯罪记录中的特定情况。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道德堕落或不可救药的性质。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三犯”来形容某人屡教不改的行为模式。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犯罪行为的次数和严重性上有所不同,但都与法律上的犯罪行为相关。
“三犯”这个词汇直接来源于对犯罪次数的描述,没有复杂的词源故事。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变得更加精确和规范化。
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三犯”可能会有不同的法律后果和社会评价。在一些社会中,多次犯罪可能被视为个人品质的问题,而在其他社会中,可能更多地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因素。
提到“三犯”,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法律的严肃性、犯罪的严重性以及对行为人的负面评价。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正义和惩罚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三犯”这个词汇,但它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遵守法律,避免重复犯错。
在创作中,可以将“三犯”作为一个角色的特征,用来构建故事情节,比如一个角色如何在成为“三犯”后寻找救赎。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庭、手铐、监狱等图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官的宣判声或监狱的铁门关闭声。
在不同语言中,对于多次犯罪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都是指重复犯罪的行为。
“三犯”这个词汇在法律和社会评价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描述了犯罪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重复犯罪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学习语言和理解社会规则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是很有帮助的。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