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3:05:43
“犯上作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冒犯上级或权威,进行叛乱或不正当的行为。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服从上级命令,甚至采取反叛行动的人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犯上作乱”常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叛乱**或小说中的反叛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服从管理或规则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涉及到对权威的挑战或违法行为。
同义词“叛逆”和“反叛”强调的是对权威的挑战和反抗,而“抗命”则更侧重于不服从命令。反义词则强调的是对权威的尊重和遵守。
“犯上作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封建社会,当时的社会结构严格,对上级的尊重和服从是社会秩序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犯上作乱”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通常用来批评那些破坏社会秩序和规则的行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不遵守规则、破坏秩序的行为,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我的生活中,我尽量避免犯上作乱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中,我都努力遵守规则和尊重权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他犯上作乱,心中的火焰燃烧着对自由的渴望。”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混乱和叛乱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和呐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bel against authority”或“insubordination”,它们都传达了不服从权威的含义。
“犯上作乱”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秩序和权威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汉语。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用自己观点撰写《春秋》,他认为乱臣贼子看了此书再也不敢犯上作乱了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