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2:01
“博观约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广泛地观察并选择性地获取。这个成语强调在广泛学*和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
在文学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作者或学者在创作或研究时,广泛涉猎各种资料,然后精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深入探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建议他人在学*或工作中要广泛收集信息,但也要有选择地吸收。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研究,这个成语强调了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同义词:
反义词:
“博观约取”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学术思想,强调在学过程中既要广泛涉猎,又要有所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广泛学和实践的基础上,寻求平衡和适度。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鼓励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有选择地吸收信息。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理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一个深思熟虑、有远见的人。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使用“博观约取”的原则。例如,在撰写论文时,我会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然后精选出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博观天下书,约取心中智,
细品文字香,深思理中义。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学者在书堆中挑选书籍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翻书声和深思熟虑的低语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roaden one's horizons and selectively absorb”,强调了广泛视野和选择性吸收的概念。
“博观约取”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原则,它提醒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这个成语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古之学者非有大过人者,惟能~,知宗而用妙耳。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3. 【约】
4.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