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1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1:12:48
中俄伊犁条约是指1881年清朝与沙俄签订的一项条约,正式名称为《中俄改订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该条约是对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地区后,清朝政府与俄国政府之间关于领土和赔偿问题的一系列谈判的结果。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朝同意支付赔款,俄国归还伊犁地区,并调整了两国在**的边界线。
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专业领域中,中俄伊犁条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分析19世纪末**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在文学作品中,该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清朝晚期的国力衰弱和外交失败。在口语中,除非是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普通人可能不太会使用这个词汇。
中俄伊犁条约的词源直接来源于其签订的背景和参与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历史学界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19世纪中俄关系的关键词之一。
在,中俄伊犁条约常被视为清朝晚期国力衰退和外交失败的象征。它反映了当时在国际舞台上的弱势地位,以及对领土完整和主权的威胁。
提到中俄伊犁条约,可能会引起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它让人联想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挑战。
由于这是一个历史学术词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或讨论历史时,了解这一条约的背景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中俄伊犁条约可以作为一个关键情节,展示清朝官员与俄国代表之间的谈判和妥协。
想象一幅描绘清朝官员与俄国代表在圣彼得堡签订条约的油画,或是听到一段描述这一历史的纪录片旁白,都能增强对中俄伊犁条约**的理解和感受。
在俄语中,这个条约可能被称为《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договор》,在俄罗斯历史中,它代表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和影响力。
中俄伊犁条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的国力和外交策略。在学历史和国际关系时,了解这样的条约对于把握历史脉络和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俄】
(形声。从人,我声。本义:倾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俄,行顷也。 、 《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 、 扬雄《羽猎赋》。注:“卬也。”-俄轩冕。 、 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
【组词】
俄景
3.
【伊】
(会意。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
表示远指,相当于“那”。
【引证】
《诗·秦风·蒹葭》。笺:“伊,当作繄,犹是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犁】
(形声。从牛,利声。本义:牛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犁。-犂,耕也。 、 《汉书·匈奴传》。注:“耕也。”-犁其庭。 、 《论语》。皇疏:“或音梨,谓耕犂也。”-犂牛之子。 、 《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组词】
犁耕、 犁花、 犁春
5.
【条】
(形声。从木,攸(yōu)声。本义:小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条,小枝 也。 、 《尔雅》-桑柳丑条。 、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陶潜《联句》-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 、 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养其旁条。
【组词】
条枚、 条枝、 条柯、 条修叶贯、 条叶、 条蔓、 条干
6. 【约】
1. 【条约】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的,确定签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包括公约、协定、换文、联合宣言、宪章等。由两个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双边条约”;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签订的条约称多边条约”。条约一般具有时间性,如果期满不再续签即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