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2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7:27
“博而寡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知识广博但缺乏重点或精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学识渊博,但在某些关键或重要的方面却不够深入或精通。
在文学作品中,“博而寡要”可能用来批评那些表面上知识丰富但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那些涉猎广泛但缺乏专业深度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学术界,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指出某些学者虽然阅读广泛,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缺乏深入的见解。
“博而寡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批评或描述那些知识面广但缺乏深度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知识的广博与深度并重。因此,“博而寡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知识深度的重视。
这个成语可能引起一种轻微的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一种知识上的不平衡或缺陷。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在学术或专业领域中看似知识渊博但实际上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人。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老师或导师,他们在教学或指导时表现出“博而寡要”的特点,即知识面广但缺乏对关键问题的深入指导。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博学如海,却难觅珍珠;寡要之舟,漂泊无依。”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装满书籍但杂乱无章的书房,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充满各种声音但缺乏清晰主题的讨论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意指一个人擅长多种技能但无一精通,与“博而寡要”有相似的含义。
“博而寡要”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广度的同时,也要注重深度和精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知识水平和学态度。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寡】
少;缺少。
【引证】
《说文》-寡,少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组词】
寡尤、 寡功、 寡见、 寡交
孤独;孤单。
【引证】
《广雅·释诂三》-寡,独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生成及彊而寡。 、 《吕氏春秋·士容》-南面称寡。 、 《老子》-自谓孤寡。
【组词】
寡老、 寡孤、 寡女、 寡立、 寡草
4.
【要】
要点,纲要。
【引证】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组词】
纪要、 扼要、 要谛、 要窍、 要归、 要本、 要端、 要令、 要义、 要机
计数的簿书。
【引证】
《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
【组词】
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