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9: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9:21
“一无可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任何一点是值得采取或接受的。它形容某事物或某人的品质、特点等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即完全不值得称赞或采纳。
“一无可取”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一”和“无可取”组成,表示没有任何一点是可以采取的。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范围逐渐扩大。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和否定,反映了社会对于事物或人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在现代社会,它也常用于商业、教育和技术等领域,用以表达对低质量或无效成果的批评。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负面情感,如失望、愤怒和不满。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失败、挫折和无能。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在学校项目评估或工作提案讨论中使用这个成语,表达对不成熟或不切实际想法的否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诗篇一无可取,如同枯萎的花朵,无人问津。”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景象或废弃的物品;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刺耳的批评声或失望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pletely worthless”或“of no value whatsoev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否定意义相似。
“一无可取”这个成语在表达极端否定和批评时非常有用,它简洁而强烈地传达了完全不接受或不认可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都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
他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并不是~,他也有许多长处值得大家学习。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可】
4.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