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3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36:00
词汇“博证”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博”可以理解为广泛、丰富,而“证”通常指证明、证据。因此,“博证”可以理解为广泛的证据或丰富的证明。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我们可能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潜在含义和用途。
“博证”可以解释为提供大量或多种类型的证据来支持一个观点或论断。
在学术、法律或辩论等专业领域,“博证”可能被用来强调需要多方面的证据来支持一个复杂的论点。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角色如何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来收集证据。
由于“博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由“博”和“证”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中。
在强调证据重要性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博证”可能被用来强调证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以严谨、科学和可靠的印象,因为它强调了证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博证”这个词,但在需要强调证据全面性的场合,如学术讨论或法律辩论中,这个概念是重要的。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博证”来描述一个角色如何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来揭露真相。
由于“博证”强调证据的多样性,可以联想到图书馆中堆满书籍的场景,或是法庭上律师展示各种证据的情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博证”的词汇,但概念上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comprehensive evidence”。
“博证”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强调了证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这在需要严谨证明的场合尤为重要。虽然它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学术和法律等领域,这个概念是基础且必要的。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