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2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21:52
“上清观”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道教中的一个场所,类似于的寺庙。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上清之观”,其中“上清”指的是道教中的上清天,是道教三清之一,代表最高的天界,而“观”在道教中指的是道士修行和举行**仪式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上清观”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神秘、宁静的修行场所,常常与道士、仙人等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道教文化或历史的讨论中会偶尔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学、历史学中,“上清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道教的发展和演变。
“上清观”一词源自道教的**体系,特别是与道教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概念紧密相关。随着道教的发展,上清观成为了道教修行和仪式的重要场所,其名称和功能在历史中有所演变,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上清观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上清观不仅是活动的场所,也是社区文化交流和精神寄托的地方。
提到“上清观”,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山林、古老的建筑、神秘的仪式和道士的形象。这种联想往往带有一定的敬畏和向往之情,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个人可能在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旅行或学*中遇到上清观,例如参观位于武当山的上清观,体验道教的修行生活和文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山间古观,上清之名,道士静修,仙气缭绕。”
想象一座坐落在山林中的上清观,四周环绕着古树和清泉,道士们在观内诵经,钟声悠扬,这种场景往往能带来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感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场所可能被称为修道院、寺庙等,但“上清观”作为道教特有的名称,体现了其独特的和文化背景。
“上清观”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道教的*场所,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和文化传统。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3.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1. 【上清】 上天;天空; 道家所称的三清境之一; 用以指道观或道长; 唐柳珵《上清传》云,丞相窦参为政敌所诬,自知将败,嘱其婢上清入宫为婢,为之辩白,上清后果入宫,向德宗辩其诬。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引《异闻集》◇因以"上清"称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