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5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1:55:42
“气急败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生气而情绪失控,表现出急躁和愤怒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人在极度愤怒或失望时,情绪激动,行为失常,无法冷静处理问题。
“气急败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情绪描述的丰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愤怒情绪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和“忍耐”,因此“气急败坏”这种情绪失控的状态往往被视为不成熟或不理智的表现。在社会交往中,保持冷静和克制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交技能。
“气急败坏”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失控和混乱的场景。在表达时,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汇,因为它传递了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工作上的重大失误,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愤怒,几乎到了气急败坏的地步。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样的情绪反应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需要冷静下来,寻找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气急败坏”:
当风暴来临,
心中的平静被撕裂,
气急败坏的怒吼,
在寂静的夜里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愤怒而面部扭曲,拳头紧握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重重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这些都是“气急败坏”情绪的体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urious”或“out of control”,但这些词汇没有“气急败坏”那种强烈的情绪失控和行为失常的意味。
“气急败坏”这个词汇在描述极端愤怒情绪时非常有力,但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和愤怒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绪和意图。
水军头领棹船接济军马,陆续过渡,只见一个人气急败坏跑将来。
那时~的样子,实是不堪入目。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急】
(形声。小篆字形,从心,及声。本义:狭窄)。
紧,紧缩。
【引证】
《三国志·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
【组词】
急亲戚、 急持、 急窄、 急装、 急绷绷形容把东西拉得很紧
3.
【败】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败,毁也。 、 《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 、 《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 、 《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 《韩非子》-法败则国乱。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败家丧身。
4.
【坏】
(形声。从土,褱(huái)声。古代建筑物主要以土建造,故从“土”。本义:倒塌(指建筑物遭到破坏)。按:古代“坏”与“壞”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坏”,本读作pēi,是个从土、不声的形声字,指“未烧过的砖瓦、陶器”。现在“壞”简化为“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训毁也。-坏,败也。 、 《尔雅·释诂》-坏,毁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坼也,自颓曰坏。”-坠坏城郭。 、 《左传·文公十三年》-大室之屋坏。 、 《论衡·佚文》-恭公坏孔子宅以为宫。 、 《韩非子·说难》-天雨墙坏。 、 《吕氏春秋·察今》-而坏都舍。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室坏不修。
【组词】
坏山、 坏决、 坏溃、 坏压、 坏裂、 坏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