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5:34
恼羞成怒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羞愧而生气,形容因为感到羞愧而愤怒。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被揭露了错误或失败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变得更加愤怒。
“恼羞成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情绪反应的细腻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情绪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面子和尊严非常重要,因此“恼羞成怒”这个成语在描述那些因为失去面子而愤怒的人时尤为贴切。它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形象和尊严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冲突和紧张的场景。在使用这个词汇时,我会小心谨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目睹了一个同事因为工作失误被公开批评后,恼羞成怒地离开了办公室。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在处理他人的错误时,需要更加注意方式和方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当谎言被揭穿,他的脸颊如火烧,恼羞成怒,转身离去,留下一地破碎的尊严。”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站在众人面前,面红耳赤,声音颤抖,周围的人窃窃私语。这个场景与“恼羞成怒”紧密相关,可以用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或短片。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y into a rage out of embarrassment”,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相似的情绪状态。
“恼羞成怒”这个成语在描述人们在面对羞愧时的情绪反应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敏感和谨慎。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
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那排长~,拿着枪头的刺刀,向哥哥的手臂上扎了一下。
1.
【恼】
(形声。从心,惱(nǎo)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
同本义。
【引证】
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 、 《西游记》-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
【组词】
恼聒、 恼懆、 恼燥,恼躁、 恼悔、 恼闷、 恼烦、 恼懊
2.
【羞】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 《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 、 《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共其笾荐羞之实。 、 《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组词】
羞豆、 羞膳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