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5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0:58:27
气态:气态是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之一,与固态和液态并列。在气态下,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较大,相互之间的作用力较弱,因此气体具有高度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能够充满任何形状的容器。
气态一词源自拉丁语“gas”,最初由荷兰化学家扬·巴普蒂斯特·范·海尔蒙特在17世纪提出,用于描述一种未知的物质状态。随着科学的发展,气态的概念逐渐被完善,成为描述物质基本状态的重要术语。
在现代社会,气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气象学、能源产业等领域。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气态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气态常给人以轻盈、自由、无形的联想,有时也带有神秘或不可控的情感色彩。例如,想象一缕轻烟在空中飘散,给人以宁静或忧郁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气态的概念常用于描述空气质量、烹饪时的蒸汽、汽车尾气等。例如,在烹饪时,水在沸腾后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诗歌:
在夜的深渊,星辰如气态的梦,
飘渺不定,穿越时空的缝隙。
视觉:想象一缕轻烟在空中飘散,或是一片雾气弥漫的森林。 听觉:气态的水蒸气在冷凝时发出的细微声响,或是风吹过气态的云层时的呼啸声。
在不同语言中,气态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是相通的。例如,英语中的“gaseous”,法语中的“gazeux”,德语中的“gasförmig”,都指代物质在气态下的状态。
气态作为物质的基本状态之一,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和文化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气态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和丰富地运用这一概念。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