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5:29
“气愤填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愤怒的情绪充满了胸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极度愤怒而情绪激动,无法平静。
在文学作品中,“气愤填胸”常用来描绘主人公面对不公或背叛时的内心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强烈不满或愤怒。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情绪反应的强度。
同义词:怒火中烧、愤慨万分、怒不可遏 反义词:心平气和、泰然自若、心安理得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愤怒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绪状态。
“气愤填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情绪描述的细腻和形象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强烈愤怒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愤怒被视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有时被认为是正当的,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或不义时。因此,“气愤填胸”在表达正义感和道德立场时尤为常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它让我联想到面对不公时的无助和愤怒。这种情绪的表达可以激发人们的共鸣,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目睹了一起不公正的**,当时我感到气愤填胸,决定站出来为受害者发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当夜幕低垂,星辰黯淡,我的心如气愤填胸,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紧握拳头,面部表情扭曲,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呼吸声和心跳加速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iling with rage”或“seething with anger”,它们都传达了愤怒情绪的强烈和不可抑制。
“气愤填胸”这个成语在表达强烈愤怒时非常有力,它不仅描绘了情绪的强度,还反映了文化中对正义和道德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一连三疏,请圣上还都,谁知被汪伯豢、黄潜善所遏,~。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3.
【填】
安定。 同: 镇
【引证】
《史记》-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
4.
【胸】
(形声。从肉,匈声。本作“匈”,胸是后起字。本义:胸膛)。
同本义。
【引证】
《素问·腹中论》-胸满腹胀。 、 宋·宋慈《洗冤录》-两手紧抱胸前。
【组词】
胸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