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0:0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0:06:52
心平气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情平静,态度温和。这个词汇描述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事物时保持冷静和温和的态度,不急躁,不生气。
心平气和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强调的“和”与“平”的概念。在历史演变中,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描述理想人际关系和情绪状态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心平气和被视为一种美德,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时。这种态度被认为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健康。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静和安宁。它让我联想到一个宁静的湖面,没有波澜,只有平静的水面反映着周围的景色。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紧张的工作会议上使用心平气和的态度来缓解紧张气氛,这帮助我们团队更好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平气和如秋水,波澜不惊映月明。”
视觉上,心平气和让我想到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听觉上,它让我联想到轻柔的钢琴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lm and composed”或“serene and gent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态度是相似的。
心平气和 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保持适当的情绪反应,也让我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态度的重要性。通过学和应用这个词汇,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在社交和工作中建立更和谐的关系。
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一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也就~了。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3.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4.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