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2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21:05
“亵慢”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轻慢、不尊重。它通常用来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敬行为,表现出轻蔑或不礼貌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亵慢”常用于描绘人物之间的冲突或不和谐的关系,如对长辈、权威或神圣事物的轻视。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为通俗的表达,如“不尊重”或“轻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亵慢”可能特指对法律或道德规范的不尊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轻重,例如“轻蔑”更强调一种鄙视的态度,而“亵慢”则更多指行为上的不尊重。
“亵慢”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亵”字原指内衣,引申为不正当、不庄重;“慢”字则指怠慢、不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亵慢”一词。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权威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亵慢”这一概念在社会交往中被视为不恰当甚至是不道德的行为。在现代社会,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亵慢”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宽容,但在正式场合和传统家庭中,这一行为仍被严格禁止。
“亵慢”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礼貌、不尊重和冲突。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不和谐关系的担忧,以及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同事之间的亵慢行为,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团队氛围,还影响了工作效率。这让我意识到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亵慢”:
在古老的庙宇前,
亵慢的手指触碰了神圣的石碑,
风,带着古老的叹息,
轻抚过每一道裂痕。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庙宇前,一个年轻人不敬地触摸着石碑,周围的风声和远处钟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不安的氛围。
在英语中,“亵慢”可以对应为“disrespect”或“contempt”。在不同文化中,对尊重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异,但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亵慢”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无论在哪个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尊重他人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一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社会伦理的理解。
1.
【亵】
(形声。从衣,执声。本义:贴身的内衣) 同本义 。也指家居所穿的便服。
【引证】
《说文》-亵,私服也。 、 班固《汉书》-思有短褐之亵。 、 《礼记·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
【组词】
亵衣、 亵绊、 亵服、 亵裘
轻慢,轻佻地亲近。
【引证】
《广雅》-亵,狎也。 、 《礼记·曲礼上》。注:“不欲人亵之。”-祭服敝则焚之。 、 宋·周敦颐《周元公集·爱莲说》-亵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这里相当于现代语的“啊”、“呀”)。 、 《封神演义》-有亵众圣,甚非尊贤之理。
【组词】
亵体、 亵尊、 猥亵、 亵狎、 亵人
2.
【慢】
(形声。从心,曼声。本义:轻慢;对人无礼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慢,一曰不畏也。 、 《广雅》-慢,惰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远而慢之。 、 《礼记·缁衣》-可敬不可慢。 、 《吕氏春秋·处方》-而长不简慢矣。 、 《左传·庄公八年》-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 《荀子·君子》-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 《吕氏春秋·上德》-荆成王慢焉。 、 《庄子·则阳》-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 、 《儒林外史》-管家,实是多慢了你。
【组词】
慢骂、 慢亵、 慢狎、 慢视、 慢公、 慢令、 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