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3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30:02
“万物之灵”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所有生物或事物中蕴含的灵魂或精神。它强调了自然界中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精神本质。
在文学中,“万物之灵”常用来描绘自然界的神秘和生命力,如在诗歌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具有非凡的活力或精神。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或哲学,它可能被用来讨论生命的本质和自然界的平衡。
“万物之灵”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古代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哲学和文学意义,成为表达对自然和生命深刻理解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万物之灵”与道家的自然观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宁静和敬畏的情感,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复杂性。它提醒我尊重和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我的一次徒步旅行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万物之灵的存在,这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环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晨曦的抚摸下,万物之灵轻轻苏醒,草尖上的露珠,是夜的泪,晨的光。”
结合自然风光的图片和鸟鸣声,可以更好地传达“万物之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pirit of Nature”或“Soul of the World”,它们也表达了类似的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理解。
“万物之灵”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醒我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苗,四象变化之根本。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灵】
(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引证】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 、 屈原《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
【组词】
灵子
1. 【万物】 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犹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