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8:36
“万物之情”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它强调的是宇宙间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所共有的情感层面,是一种宏观的、哲学性的表达。
“万物之情”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哲学和文学,特别是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有所体现。它强调的是万物之间的联系和情感共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在文学和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在**文化中,“万物之情”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紧密相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这个概念也被用来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深邃。它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深刻联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徒步旅行中深刻感受到“万物之情”。当我站在山顶,俯瞰着连绵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时,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力量,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与自然的联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万物之情”:
春风拂过,万物之情苏醒,
花儿含笑,树梢轻摇。
星辰闪烁,夜空之情深邃,
我心随之,与宇宙共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画作,如山川、河流、森林,这些元素共同传达出“万物之情”的和谐与美丽。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自然声音的混音,如鸟鸣、流水声,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ature's Emotion”或“Cosmic Sentime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情感层面。
“万物之情”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它提醒我,作为人类,我们与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情感和行为都会影响到这个更大的整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和哲学概念。
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毕陈于前。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
1. 【万物】 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犹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