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9:59
涣汗(huàn hà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汗水大量流出,形容出汗很多。在古代文献中,它常用来比喻政令的广泛传播或影响深远。
涣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原指出汗多,后引申为政令的广泛传播。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较低,更多保留在文学作品中。
在古代**,涣汗常用于政治隐喻,如“涣汗大号”形容政令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政治影响力的重视。
涣汗给人以紧张、劳累的联想,同时也暗示着某种程度的努力和付出。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来增强场景的紧张感和人物的情感深度。
在日常生活中,涣汗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联想和比喻,用于描述紧张的工作场景或剧烈的**后的状态。
在诗歌中,涣汗可以用来形容夏日炎炎下的劳作场景:
烈日当空照,田间涣汗流。 农夫挥锄忙,汗水如雨稠。
涣汗可以联想到汗水滴落的画面,以及汗水滴在地面上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可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eating profusely”或“pouring sweat”,但这些表达更侧重于描述出汗的物理状态,而不像涣汗那样具有政治隐喻的含义。
涣汗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一个值得学*和欣赏的词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
【涣】
(形声。从水,奂(huàn)声。本义:流散,离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涣,流散也。 、 《诗·郑风·溱洧》-方涣涣兮。 、 《易·序卦传》-涣者离也。 、 《汉书·刑法志》-则涣然离矣。 、 《老子》。注:“涣者解散。”-涣兮。 、 《刘熊碑》-涣乎成功。 、 《戚伯著碑》-功德涣彰。
【组词】
涣然冰释、 涣驰、 涣泮、 涣衍
2.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