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9:48
“愁眉苦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因为忧愁而眉头紧锁,眼神痛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不愉快的事情时,面部表情所反映出的内心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愁眉苦目”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看起来很不开心或忧心忡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分析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情绪表达和面部表情的关联。
“愁眉苦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被认为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因此,“愁眉苦目”这样的成语在描述人物情感时非常有效。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常常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其情绪状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支持和安慰的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地传达出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看到朋友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愁眉苦目,我便主动提出帮助,希望能减轻他的负担。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愁眉苦目映窗前,心事重重难入眠。”
看到“愁眉苦目”,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幅描绘忧郁人物的画作,或是听到一首悲伤的旋律,如肖邦的《夜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ad face”或“a worried look”,虽然不如“愁眉苦目”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能传达相似的情感状态。
“愁眉苦目”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情感状态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他人的情感,也让我在写作和交流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1.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
2.
【眉】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目上毛形。本义:眉毛)。
眼上方的弓或嵴,亦指生长在这条嵴上的眉毛。
【引证】
《说文》-眉,目上毛也。 、 《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 元稹《遗悲怀》-报答平生未展眉。
【组词】
眉心、 眉间广尺、 眉泉、 眉寸、 眉下添眉、 眉弓、 眉尖、 眉柳、 眉脚
3.
【苦】
粗劣 同: 盬
【组词】
苦盐、 苦功、 苦事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