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9:22
词汇“学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学贶”进行分析:
“学贶”由两个字组成:“学”和“贶”。“学”指的是学*、学问,而“贶”在古代汉语中意为赐予、赠与。因此,“学贶”字面意思是指赐予学问或赠与知识。
在古代文献中,“学贶”常用来形容师长对学生的教导和传授,或者指代对某人学问上的恩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传授知识的感激之情。
“学贶”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贶”字的使用较为罕见,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贶”这一表达方式逐渐被更为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师长对学生的教导被视为一种恩赐。因此,“学贶”一词体现了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
“学贶”一词给人以庄重、尊敬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古代师徒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学问的崇高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学贶”一词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的教育场合或文学创作中,仍可用来表达对知识传授的感激和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学贶”来表达对知识的赞美:
师恩如海深无底,学贶似山高难攀。
由于“学贶”一词带有浓厚的古风色彩,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书院、师长的教诲声和书卷的翻页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学贶”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知识的馈赠”或“学问的传授”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学贶”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师徒关系的特殊意义。在现代语言学*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语言的丰富性。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贶】
(形声。从贝,兄声。本义:赐,赏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贶,赐也。 、 鲍照《拟古》-羞当白壁贶。
【组词】
厚贶、 贶赠、 贶寿、 贶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