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9:16
词汇“涣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涣”可以理解为消散、散开,“灭”则是消失、灭亡的意思。结合起来,“涣灭”可以理解为某种状态或现象的彻底消散或消失。
“涣灭”的基本含义是指某种状态、现象或存在的完全消失,不再存在。
由于“涣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出现,用以形容某种强烈的、彻底的消失或结束。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可能更多出现在特定的文学或哲学讨论中。
“涣”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消散、散开的意思,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水散也”。“灭”字则自古以来就有消失、灭亡的含义。两个字组合成“涣灭”,其含义相对直接,没有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涣灭”可能用来形容某种传统或文化的彻底消失,这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
“涣灭”这个词汇带有一种不可逆转的终结感,给人以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失去、结束和无法挽回的过去。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使用,但在讨论历史变迁、文化消失等话题时,可能会用到。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涣灭”来形容某种美丽但短暂的事物,如:“春花涣灭,留下一地哀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曾经繁华的废墟,或是逐渐消失的夕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逐渐远去的脚步声或风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disappear completely”(英语)或“completamente desaparecido”(西班牙语)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涣灭”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方式,用以描述彻底的消失或结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在描述深刻或严肃的话题时。
1.
【涣】
(形声。从水,奂(huàn)声。本义:流散,离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涣,流散也。 、 《诗·郑风·溱洧》-方涣涣兮。 、 《易·序卦传》-涣者离也。 、 《汉书·刑法志》-则涣然离矣。 、 《老子》。注:“涣者解散。”-涣兮。 、 《刘熊碑》-涣乎成功。 、 《戚伯著碑》-功德涣彰。
【组词】
涣然冰释、 涣驰、 涣泮、 涣衍
2.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