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6:01
“涣如冰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冰块融化消失,比喻疑虑、误会或隔阂等迅速消除,变得非常清晰或和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问题或矛盾得到迅速而彻底的解决。
“涣如冰释”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涣如冰释,何疑之有?”原意是指冰块融化,比喻疑虑消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形容问题的迅速解决。
在文化中,冰象征着坚硬和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冰的融化则象征着障碍的消除和问题的解决。这个成语体现了人对于和谐与理解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明朗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问题得到解决后的轻松和愉悦。它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和朋友因为一个小误会而产生了隔阂,但通过坦诚的沟通,我们的误会涣如冰释,关系比以前更加牢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心结涣如冰释,花开满园,笑语盈盈。”
想象一幅画面:冬日的湖面上,厚厚的冰层开始融化,阳光下波光粼粼,这景象让人联想到“涣如冰释”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lt like ice”或“disappear like mis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问题或障碍迅速消除的含义。
“涣如冰释”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非常灵活。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保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相信通过努力,任何困难都能得到解决。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久即下部血出,并鲜血片,便无痛苦,涣如冰释。
1.
【涣】
(形声。从水,奂(huàn)声。本义:流散,离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涣,流散也。 、 《诗·郑风·溱洧》-方涣涣兮。 、 《易·序卦传》-涣者离也。 、 《汉书·刑法志》-则涣然离矣。 、 《老子》。注:“涣者解散。”-涣兮。 、 《刘熊碑》-涣乎成功。 、 《戚伯著碑》-功德涣彰。
【组词】
涣然冰释、 涣驰、 涣泮、 涣衍
2.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3.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4.
【释】
(形声。从采(biàn),睪(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 、 《仪礼·大射仪》-释获。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 《仪礼》-主人释服。
【组词】
释绂、 释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