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2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5:14
“愁红怨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忧愁而使红花显得更加悲伤,绿叶显得更加怨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景色因人的心情而显得格外凄凉或悲伤。
在文学作品中,“愁红怨绿”常用来描绘秋天的萧瑟或春天的哀愁,如在描述离别、失恋或人生不如意时的自然景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心情不好时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常见,因为它更多地属于文学和情感表达的范畴。
“愁红怨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色的情感投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中,用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色常常被赋予情感色彩,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因此,“愁红怨绿”这样的成语在文学和诗歌中非常常见,反映了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知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忧郁。它让我联想到秋天的落叶和春天的细雨,以及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对周围世界的感伤和无奈。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秋天散步时,看到满地的落叶,突然想到了“愁红怨绿”这个成语,它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当时的心情——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愁红怨绿的秋日里,我独自徘徊,每一片落叶都是我心中的诗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秋天的画面,落叶满地,天空灰暗,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增添一种凄凉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实现,如英语中的“melancholy beauty”或“sadness in nature”。
“愁红怨绿”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汉语中对自然景色的情感投射,它在文学和诗歌中的应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的细腻和深邃,也更加意识到语言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中的重要性。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1.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
2.
【红】
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同: 工
【引证】
《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 、 《汉书·董仲舒传》-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
3.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4.
【绿】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
【组词】
水绿、 碧绿、 绿耳、 绿竹、 绿沈、 绿波、 绿衫
颜色昏暗,乌黑色。
【引证】
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
【组词】
绿鬓、 绿媛、 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