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2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27:55
愁绪:指忧愁的情绪或思绪,通常与悲伤、忧虑或不安的心情相关。它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沉重和困扰,是对生活中不如意或不幸**的心理反应。
愁绪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愁”和“绪”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学中,愁绪常被用来形容深沉的忧愁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表达内心忧虑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愁绪常常与诗人和文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中常有愁绪的表达。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愁绪成为一种深具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
愁绪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阴雨绵绵的天气、孤独的夜晚和无尽的思索。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表达,使人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更加细腻和深刻。
在个人生活中,愁绪可能是面对挫折或失落时的自然反应。例如,当失去一个重要的人或事物时,心中可能会充满愁绪。
诗歌: 愁绪如丝缠绕心间, 夜深人静独自叹。 月光洒落无言处, 思绪飘渺似梦寒。
在英语中,与“愁绪”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melancholy”或“gloom”。这些词汇在表达上可能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一种忧郁和沉重的情感。
愁绪是一个深具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文化和心理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愁绪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并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更加丰富和深刻。
1.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
2.
【绪】
(形声。从糸(mì),者声。本义:丝的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绪,丝端也。 、 《天工开物》-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
【组词】
绪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