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1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10:31
“万恨千愁”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极度的恨意和忧愁。其中,“万”和“千”都是表示数量极多的虚词,强调情感的深重和复杂。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内心深处积累了大量的怨恨和忧愁,难以释怀。
在文学作品中,“万恨千愁”常用于描绘主人公在经历了重大挫折或失去至爱后的心理状态,如在古典小说或诗词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意境可以通过更现代的表达方式传达,如“满心怨恨”或“无尽的忧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情感状态或作品的情感深度。
“万恨千愁”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常用“万”和“千”来夸张表达数量的特点。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用以强调情感的强烈和深刻。
在传统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含蓄而深沉,“万恨千愁”正是这种文化特点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于情感处理的细腻和深刻,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压抑,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历了巨大痛苦和失落的人物形象。在表达上,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使描述更加生动和有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一部悲剧小说时遇到这个成语,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了更多的词汇选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万恨千愁如夜幕,深锁心扉无人诉。”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幅描绘孤独人物在昏暗房间中沉思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大提琴声,传达出深沉的忧愁和恨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thousand sorrows and ten thousand regrets”,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类似的情感深度。
“万恨千愁”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情感表达工具,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情感层次,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在学*语言和文学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摧,世事何时了。万恨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
3.
【千】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千,十百也。
【组词】
千夫、 千门、 千社、 千祀、 总数为一千、 千乘、 千载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引证】
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清丽千眼。
【组词】
千千、 千般、 千寻、 千钟、 千万劫、 千式百样、 成千上万、 白发三千丈、 千丁、 千人坑、 千山、 千百、 千帆、 千和、 千指、 千品、 千度、 千衲、 千骑、 千颦
4.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