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1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16:20
犯颜敢谏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犯颜(冒犯尊长的颜面)、敢(勇敢地)、谏(直言规劝)。字面意思是勇敢地冒犯尊长的颜面,直言规劝。基本含义是指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即使可能会冒犯到对方的尊严或权威。
在文学作品中,犯颜敢谏 常用来形容那些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的臣子或下属。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这个词组用于描述古代官员的忠诚和勇气。
同义词:直言不讳、忠言逆耳、刚正不阿 反义词:阿谀奉承、唯唯诺诺、随波逐流
犯颜敢谏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官僚文化,特别是在君主专制时期,敢于直言的官员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忠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犯颜敢谏** 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忠诚和正直。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权力面前不屈不挠、坚持原则的人。
犯颜敢谏 这个词组给人以正直、勇敢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人物形象,如历史上的忠臣良将。
在现实生活中,犯颜敢谏 的精神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如在工作场所坚持正确的决策,或在社会活动中坚持正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犯颜敢谏,忠言逆耳, 不畏权贵,只为真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官员在朝堂上勇敢地向**进谏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历史剧中的对白,强调这种勇敢和正直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peak truth to power”,意为向权力说真话,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精神是相似的。
犯颜敢谏 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勇气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坚定的立场和正直的态度。
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是以~之士,恒于君臣之际,而绝不闻之朋友之间。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颜】
(形声。从页,彦(yàn)声。从页(xié),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颜,眉目之间也。
3.
【敢】
(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敢,进取也。 、 《广雅》-敢,勇也。 、 《贾子道术》-信理遂惔谓之敢。 、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注:“不忧不惧也。”-洁廉而果敢者也。 、 《荀子·性恶》-天下有中敢直其身。 、 《荀子·非十二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 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三国志·董袭传》-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组词】
敢毅、 敢士、 敢直、 敢勇、 敢断
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 《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 《战国策·燕策》-人不敢与忤视。 、 《资治通鉴·唐纪》-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
【组词】
敢说;敢想;敢干;敢士、 敢勇当先
4.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