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三谏之义

时间: 2025-07-26 11:29:50

三谏之义

基础信息

  • 词语 三谏之义
  • 繁体三諫之義
  • 拼音 sān jiàn zhī
  •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三谏之义】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1:29:50

基本定义

“三谏之义”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字面意思是三次劝谏的意义或价值。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错误或不当行为时,通过多次劝谏来表达忠诚和责任感,即使面对困难或可能的负面后果也不放弃。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三谏之义”常用来描绘忠臣对君主的忠诚和坚持,如《左传》中记载的晏子对齐景公的三次劝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朋友或同事的坚持不懈的劝告。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策略和忠诚度的体现。

示例句子

  1. 他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向领导提出改革建议,体现了真正的“三谏之义”。
  2. 在历史剧中,忠臣对昏君的三次劝谏,展现了“三谏之义”的精神。
  3. 面对公司的不良决策,他坚持“三谏之义”,最终说服了管理层改变方向。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忠言逆耳、苦口婆心
  • 反义词:阿谀奉承、随波逐流

词源与演变

“三谏之义”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左传》,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忠诚和责任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通过多次劝谏来表达忠诚和责任感——始终未变。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三谏之义”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直和坚持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持正确道路的人。这种联想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和勇敢。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多次向管理层提出改进工作流程的建议,尽管最初遭到忽视,但他坚持不懈,最终促使了公司的变革。这体现了“三谏之义”的精神。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谏之义,忠心如铁,不畏风霜,只为正义长存。”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忠臣在朝堂上坚定地向君主进谏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钟声和辩论声,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紧张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坚持真理”或“勇敢直言”相联系,如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批判。

反思与总结

“三谏之义”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价值观,也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和错误时,应保持忠诚和勇气,坚持正确的道路。

【三谏之义】的来源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三谏之义】的故事

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曹伯说不行。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三谏之义】的例句

东汉·王充《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三谏之义】的相关字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谏】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谏,证也。 、 《楚辞·七谏序》-谏者,正也。 、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 《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掌谏五恶。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 、 《战国策·赵策》-大臣强谏。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 、 诸葛亮《出师表》-忠谏之路。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为拒谏。
【组词】 谏阻纳质、 谏鼓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义不容辞

相关问答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石崖 石崇斗奢 石峯 石峦 石峡 石岩 石岛 石山 石履 石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门字框的字 千妥万妥 三点水的字 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杨开头的成语 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责讯 广字头的字 积讹成蠹 不失时机 事开头的成语 克尽厥职 阜字旁的字 披毛索黡 醉眼蒙眬 韦字旁的字 身将就木 孟仲叔季 槭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