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0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00:36
犯讳:指在言语或行为上触犯了他人的忌讳或禁忌,通常是指无意中冒犯了对方的敏感点或不愿意提及的话题。
犯讳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犯”意为触犯,“讳”意为忌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在言语或行为上触犯了他人的忌讳。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犯讳的含义和重要性各不相同。在一些文化中,特定的忌讳可能与**信仰、家族传统或社会规范有关,而在其他文化中,个人隐私和情感可能更为重要。
犯讳往往与尴尬、不安和冲突等负面情感相关联。它可能引发对方的愤怒、悲伤或厌恶,因此在交流中应尽量避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犯讳的情况。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我不小心提到了一个朋友的前任,结果导致气氛变得非常尴尬。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了在交流中注意他人感受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犯讳可以被用来表达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言语如刃,不经意间划破心扉,
犯讳之痛,深藏于无声的泪。
犯讳可能让人联想到尴尬的沉默、紧张的气氛或突然的争吵声。视觉上,可能会想象到人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场景。
在不同文化中,犯讳的表现和处理方式各异。例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对长辈的称呼和行为有严格的忌讳,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隐私和情感表达可能更为重要。
犯讳是一个涉及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词汇。了解和避免犯讳不仅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有效的沟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文化的差异是避免犯讳的关键。
1.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2.
【讳】
(形声。从言,韦声。本义: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讳,誋也。 、 《广雅·释诂三》-讳,避也。 、 《礼记·曲礼》-卒哭乃讳。 、 《礼记·檀弓》-舍故而讳新。 、 《周礼·小史》-昭王之忌讳。 、 《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 、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组词】
直言不讳;讳名、 讳恶、 讳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