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7:02
词汇“九愁”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九”通常表示数量之多,而“愁”则指忧愁、烦恼。因此,“九愁”可以理解为形容极度的忧愁或烦恼。
由于“九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可能是由“九”和“愁”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强调忧愁的程度。
在**文化中,“九”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如“九九归一”表示事物的循环和回归。因此,“九愁”可能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象征某种深重的情感循环。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九愁”这个词,但如果遇到极度忧愁的情况,可能会用它来形容自己的情感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九愁”来表达深重的情感:
九愁如潮涌,心海波澜起。
夜深人静时,独对月明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九愁”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描述极度的忧愁,如英语中的“profound sorrow”或“deep grief”。
“九愁”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能够形象地表达极度的忧愁和烦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
1.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2.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