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2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25:11
“恶贯祸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恶行积累到极点,灾祸就会满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团体作恶多端,最终会自食其果,遭受应有的惩罚或灾难。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作恶,否则会有报应。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评论那些行为不端、最终受到惩罚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伦理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因果报应的概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角度不同,“恶有恶报”更直接指出恶行会有报应,“自食其果”强调结果是自己造成的,“因果报应”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善恶报应。
“恶贯祸盈”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恶行必有恶报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们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常用来教育和警示人们,强调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示和警觉,提醒人们要行善避恶。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恶人最终受到惩罚的故事,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正义得到伸张的满足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评论那些不遵守法律、道德败坏的人,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最终自食其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恶贯祸盈终有报,善行积德福自来。”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庭审判的场景,或者是历史剧中恶人受到惩罚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起法庭上的宣判声或者是历史剧中的旁白解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来表达,意思相近,都是强调行为和后果的循环。
“恶贯祸盈”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以及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
独有默啜,假息孤恩,恶贯祸盈,覆亡不暇。
1.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
【贯】
(会意。从毌(guàn),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毌”是贯穿之贯,象穿物之形。本义:穿钱的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贯,钱贝之贯也。 、 《汉书》-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挍。 、 唐·白居易《伤宅》-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 《诗·小雅·何人斯》-反尔如贯。
【组词】
贯朽
3.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
4.
【盈】
(会意。从皿。《说文》:“满器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盈,满器也。 、 《墨子经》-盈莫不有也。 、 《广雅》-盈,满也。 、 《易·坎》。虞注:“溢也。”-不盈。 、 《礼记·祭义》。注:“盈,犹满也。”-乐主其盈。 、 《诗·小雅·车攻》-大庖不盈。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滦水阔不盈丈,而中甚深。
【组词】
盈盈、 车马盈门;充盈、 盈抱、 盈科、 盈衍、 盈庭、 盈衿、 盈塞、 盈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