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6:50
恶谥:恶谥是指在古代**,对于已故君主、贵族或重要人物,根据其生平行为和品德,给予的带有贬义的谥号。这种谥号通常用于评价其生前的负面行为或品德上的缺陷。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恶谥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暴政、昏庸或道德败坏的君主,如《史记》中对某些君主的评价。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恶谥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能会用来比喻某些人的不良行为或品德。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和古代文献研究中,恶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分析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同义词:贬谥、恶号 反义词:美谥、嘉号
恶谥一词源自古代**的谥法制度,该制度旨在通过对君主和贵族的死后评价来维护社会道德和政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恶谥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文献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社会,恶谥是对君主和贵族的一种严厉的社会和道德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统治者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
恶谥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和批判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暴政、昏庸和道德败坏。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历史上的不公正和暴行的反思。
在历史学*中,我曾研究过几位被赐予恶谥的君主,这让我对古代**的政治和道德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恶谥:
暴君已逝,恶谥留名,
历史长河,警示后人。
恶谥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阴暗画面,或者是历史纪录片中对暴政的描述。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罗马,也有类似的死后评价制度,但具体的形式和名称可能有所不同。
恶谥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和反思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
1.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
【谥】
(形声。从言,益声。用言论给予褒贬,故从言。本作“諡”。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同本义。
【引证】
《北堂书钞》引《说文》-谥,行之迹也。 、 《白虎通》-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 、 《礼记·表记》-先王谥以尊名。 、 《论衡·道应》-诔生时所行为之谥。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增谥美显,荣于身后。
【组词】
谥法、 谥宝、 谥谱、 谥名
授与,加封;尤指死后追封。
【引证】
王褒《洞箫赋》-幸德谥为洞箫兮。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
【组词】
谥告、 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