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1:24
“恶迹昭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恶劣的行为非常明显,广为人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不良行为或罪行非常显著,无法掩盖,被大众所熟知。
在文学作品中,“恶迹昭著”常用于描述反面角色或历史上的恶人,强调其罪行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或指责某人的不良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新闻报道中,它可能用于描述犯罪分子的行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语境的不同。例如,“臭名昭著”更强调名声的恶劣,而“恶迹昭著”更强调行为的恶劣。
“恶迹昭著”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恶迹”和“昭著”两个词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昭著”意为明显、显著,这个成语的使用历史悠久,至今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和品行的修养,因此“恶迹昭著”这样的成语在社会道德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社会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和警示。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罪恶、不道德和耻辱。它影响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行为极其恶劣,可能会用“恶迹昭著”来形容,以此表达对其行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将“恶迹昭著”融入描述历史人物的诗句中,如:“暴君恶迹昭著,民怨沸腾,终被历史审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被众人唾弃的恶人,周围是愤怒的人群和指责的手势。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愤怒的议论声和谴责的话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orious”或“infamous”,它们都强调某人或某事的负面名声。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相似,都用于描述广为人知的恶劣行为。
“恶迹昭著”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表达功能,它不仅描述了恶劣行为,还传达了社会对这些行为的谴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至关重要。
但先列罪人之词,而继之以今来勘状,则恶迹昭著。
1.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3.
【昭】
(形声。从日,召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昭,日明也。 、 《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组词】
昭式、 昭列、 昭衍、 昭亮、 昭美
4.
【著】
(形声。从艸,者声。“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本义:明显,显著;突出)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著,明也。 、 《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 、 《礼记·乐记》-著不息者,天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 、 《世说新语·仇隙》-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 、 《汉书·朱云传》-此臣素著狂直于也。
【组词】
著海内、 昭著、 卓著、 著姓、 著号
显现;显扬。
【引证】
《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 、 《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 、 《韩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 、 《谷梁传·僖公六年》-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信义著于四海。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著其洁。 、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最著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