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1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10:33
犬兔之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狗和兔子之间的争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两个力量相当的对手之间的竞争或争斗。
在文学作品中,犬兔之争 可能被用来描述两个角色之间的激烈竞争,强调双方的势均力敌。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小冲突或争执。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政治,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两个组织或国家之间的竞争。
同义词:龙争虎斗、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反义词:一边倒、压倒性胜利
犬兔之争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动物之间自然竞争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竞争场景,成为描述势均力敌竞争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狗和兔子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狗通常象征忠诚和警觉,而兔子则象征敏捷和生育。因此,犬兔之争** 也反映了这两种特质之间的较量。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中性的,它主要用于描述一种平衡的竞争状态。联想上,它让我想到两个平等的对手在努力争取胜利的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犬兔之争 来形容两个朋友在游戏中的竞争,他们都很有竞争力,但实力相当,因此比赛非常激烈和有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绿茵场上,犬兔之争上演,
速度与智慧,交织成最美的篇章。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两只动物在草原上追逐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它们奔跑时的沙沙声和喘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 dog-eat-dog competition",强调的是残酷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势均力敌的竞争。
犬兔之争 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用来描述两个相当对手之间的竞争。它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表达复杂的竞争关系。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丰富地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1.
【犬】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引证】
《说文》-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 《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礼记·月令》-食麻与犬。 、 《洪范五行传》-时则有犬祸。 、 《聊斋志异·狼三则》-犬坐于前。
【组词】
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 犬马、 犬人、 犬服
2.
【兔】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 、 《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 、 《诗·召南·兔置》-肃肃兔罝。 、 《礼记·曲礼》-兔曰明视。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 、 、 、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 、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