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9:05
“犬彘”是一个汉语词汇,由“犬”和“彘”两个字组成。其中,“犬”指的是狗,而“彘”指的是猪。因此,“犬彘”字面意思是指狗和猪,但在实际使用中,它通常用来比喻品行卑劣或行为不端的人,尤其是那些道德败坏、行为恶劣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犬彘”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道德败坏、行为不检的人物,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犬彘之食”来形容极其恶劣的食物,比喻人的品行极差。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讨论道德败坏的行为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违反道德规范或法律的行为。
同义词:
反义词:
“犬彘”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犬”和“彘”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分别指狗和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比喻品行卑劣的人,尤其是在古代文献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和猪常常被视为不洁或低贱的动物,因此“犬彘”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那些品行卑劣的人。在古代社会,道德规范非常严格,因此这个词汇在描述那些违反道德规范的人时非常有用。
“犬彘”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在使用这个词汇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厌恶和鄙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犬彘”这个词汇,因为它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然而,在讨论道德败坏的行为时,这个词汇可以非常有效地传达出对这种行为的强烈反感。
在诗歌中,可以将“犬彘”融入到描述恶劣行为的诗句中,如:
世风日下人心变,
犬彘之行遍地见。
在视觉上,“犬彘”可能让人联想到脏乱的环境和恶劣的行为。在听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严厉的批评声或谴责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犬彘”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以用“scum”(渣滓)或“lowlife”(下等人)等词汇来表达。
“犬彘”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负面情感,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它在文学和口语中都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常用。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1.
【犬】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引证】
《说文》-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 《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礼记·月令》-食麻与犬。 、 《洪范五行传》-时则有犬祸。 、 《聊斋志异·狼三则》-犬坐于前。
【组词】
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 犬马、 犬人、 犬服
2.
【彘】
(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彘,豕也。后蹏废谓之彘。 、 《小尔雅》-彘,猪也。 、 《礼记·月令》。注:“水畜也。”-食黍与彘。 、 《贾子胎教》-彘者,北方之牲也。 、 《西山经》。注:“貆猪也。吴楚呼鸾猪。”-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 、 《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彘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