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0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02:36
犬吠之盗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偷窃时被狗发现并吠叫的盗贼”。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容易被发现或警惕性不高的盗贼。
这个词汇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对盗贼行为的描述,特别是那些容易被狗发现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用来形容那些容易被发现或警惕性不高的盗贼。
在某些文化中,狗被视为忠诚和警惕的象征,因此“犬吠之盗”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强调盗贼的愚蠢和容易被发现。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轻蔑或嘲讽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行为愚蠢或不专业的人。它也可能引发对盗贼行为的负面评价和道德批判。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谨慎或容易被识破的人,尤其是在讨论犯罪或不诚实行为时。
在诗歌中,可以将“犬吠之盗”用来形容那些在爱情或生活中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人:
他如犬吠之盗, 在爱的迷宫中迷失方向, 每一次的接近, 都引来内心的警觉与吠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盗贼在夜晚被一只狗发现并吠叫的场景,这种视觉联想增强了词汇的形象性。听觉上,可以想象狗的吠叫声,增加了词汇的生动感。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用来形容那些容易被发现或警惕性不高的盗贼。例如,英语中可能有类似的表达,如“caught red-handed”(当场被抓)。
犬吠之盗 这个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有效地传达对愚蠢或不专业行为的轻蔑和嘲讽。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并在个人表达中灵活运用。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1.
【犬】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引证】
《说文》-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 《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礼记·月令》-食麻与犬。 、 《洪范五行传》-时则有犬祸。 、 《聊斋志异·狼三则》-犬坐于前。
【组词】
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 犬马、 犬人、 犬服
2.
【吠】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吠,犬鸣也。 、 《楚辞·九章》-邑犬君吠兮所怪也。 、 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组词】
吠声、 吠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盗】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同本义。
【引证】
、 《荀子·脩身》-窃货曰盗。 、 《庄子·山水》-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 《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 、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人善盗乎?
【组词】
偷盗、 盗跖下惠、 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