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2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28:24
“欺世惑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欺骗的手段迷惑世人,使人们偏离正道。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用虚假的言辞或行为来误导大众,破坏社会风气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欺世惑俗”常用来批判那些虚伪的政客、商人或**领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不诚实或欺骗行为。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道德失范和诚信问题。
同义词中,“欺世盗名”强调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名声,而“虚伪”和“欺骗”更侧重于行为的不真实性。反义词则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品质。
“欺世惑俗”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诚信和道德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其核心意义——通过欺骗手段迷惑大众——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欺世惑俗”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具有强烈的负面含义,常被用来批判那些破坏社会诚信体系的行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厌恶和警惕。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不轻易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商业广告夸大其词,试图通过欺世惑俗的手段吸引消费者。这让我更加重视信息的核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虚伪的舞台上,欺世惑俗的演员们,用华丽的谎言编织着他们的悲剧。”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张描绘政治家在演讲中夸大其词的漫画,或者一个商人用夸张的手势推销产品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充满夸张语调的广告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ceive the public”或“manipulate public opinion”,它们都强调了通过欺骗手段影响公众的行为。
“欺世惑俗”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识别和批判不诚实的行为,也提醒我在交流中保持真实和诚信。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诚信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惑】
(形声。从心,惑声。本义:疑惑,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内惑于郑袖。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奴婢所惑。
【组词】
惑眩、 惑疾、 惑变、 惑易、 惑志、 惑误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