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13:39
“欺世之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欺骗世人、虚假不实的言论。这个词汇强调了言论的欺骗性和对公众的误导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欺世之言”常用来批判那些虚假的宣传或欺骗性的言论,如政治宣传、商业广告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指责某人的言论不真实或有意误导。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新闻学等,这个词可能用来讨论言论的真实性和责任。
“欺世之言”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强调了言论的欺骗性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政治和商业领域,也涉及个人行为和道德评价。
在**文化中,诚实和真实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欺世之言”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具有强烈的负面含义,常被用来批判那些不诚实的行为。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是负面情感,如愤怒和失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欺骗公众的行为,这种行为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商业广告中的欺世之言,这些广告夸大了产品的效果,误导了消费者。这让我更加警惕,学会了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一个产品的真实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欺世之言如毒雾弥漫,唯有真实的声音,能穿透这层层的迷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但台下的听众却面露疑惑和不满,背景是一片模糊的虚假景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不安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欺骗和误导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ceptive speech”或“false propaganda”,它们在语义上与“欺世之言”相似,都强调了言论的欺骗性。
“欺世之言”这个词汇在我对语言和道德的理解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提醒我在交流中要保持真实和诚实,同时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可能存在的欺骗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至关重要。
若谓神仙混物,非凡人所能识,此乃欺世之言。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