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3:45
“欺三瞒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欺骗三个人,隐瞒四个人。基本含义是指说话做事不诚实,故意隐瞒真相,欺骗他人。这个成语强调了欺骗行为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在文学作品中,“欺三瞒四”常用来形容那些狡猾、不诚实的人物,如反面角色或奸诈的商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或指责某人的不诚实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欺诈行为或不诚信的交易。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欺骗对象和方式不同,而反义词则强调了诚实和透明。
“欺三瞒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诚信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不诚实行为的通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欺三瞒四”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具有警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诚实守信。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欺骗和不信任。在表达中,我会避免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正面人物或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商业交易中的欺三瞒四行为,这让我对诚信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欺三瞒四者终将自食其果,唯有诚信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狡猾的人物在暗中操作,而周围的人被蒙在鼓里。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阴暗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欺骗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ceive and mislead”,但“欺三瞒四”更具体地描述了欺骗行为的广泛性。
通过对“欺三瞒四”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诚信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诚实守信,避免欺骗行为。
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是一是二,说得明白,还有个商量;休要~,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瞒】
(形声。本义:眼睑低。闭目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瞒,平目也。 、 《荀子》-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
【组词】
瞒瞒
4.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