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9:28
司母戊方鼎 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一件青铜器,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青铜鼎之一。它因鼎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而得名,其中“司”可能是官职名,“母戊”则是指某位贵族女性的名字。
在文学和口语中,“司母戊方鼎”通常作为一个历史文物或考古学名词出现,用以指代这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青铜器。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历史学和博物馆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探讨商代的社会结构、**信仰和工艺技术。
同义词:商代大鼎、青铜巨鼎 反义词:(由于这是一个专有名词,通常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司母戊方鼎”的名称来源于其铭文内容。在古代,青铜器的命名往往与其用途、制作者或使用者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成为了指代这件特定文物的专有名词。
司母戊方鼎是古代青铜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信仰。它不仅是一件工艺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提到“司母戊方鼎”,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辉煌文明、精湛的工艺技术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激发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敬畏和好奇心。
(这部分内容需要个人经历,因此无法提供具体内容)
在诗歌中,可以将“司母戊方鼎”作为意象,用以表达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司母戊方鼎,青铜之光, 铭文深邃,岁月悠长。 商代风华,铸就永恒, 文明之火,代代相传。
通过观看司母戊方鼎的图片或视频,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宏伟的体积和精细的装饰。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钟鸣鼎食之声,或是考古学家在研究时的讨论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司母戊方鼎”这样的文物,但类似的青铜器在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中也有出现,它们同样代表了各自文明的工艺成就和文化价值。
“司母戊方鼎”作为一个历史文物名词,不仅代表了商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见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深化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丰富语言的内涵。
1.
【司】
(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职掌,主管)。
同本义(含负责掌握、处理之意)。
【引证】
《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 、 《广雅》-司,臣也。 、 《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司,主也。 、 《周礼·师氏》-司王朝。 、 《广雅》-司,主也。 、 《礼记·曲礼》。疏:“凡言司者,总其领也。”-曰司徒。 、 《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 《韩非子·扬权》-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 宋·苏轼《教战守》-役民之司盗者,授之以击刺之术。
【组词】
各司其事;司籍、 司掌、 司方、 司铎、 司衡、 司勋、 司卫
2.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 《易·说卦》-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母难、 母以子贵、 母子、 母族、 母道
3.
【戊】
古代以十干配五方,戊居十干中,因以指中央。
【引证】
《汉书》-五六者,天地之中合。
4.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5.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