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5:39
“三分鼎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三个力量或事物各占一方,形成均衡或对立的局面。基本含义是指三方面势力相当,相互制衡,形成稳定的局面。
在文学作品中,“三分鼎足”常用来形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如魏、蜀、吴三国的对峙。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三方势力均衡的情况,例如商业竞争中的三家公司。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多极化现象。
同义词“三足鼎立”与“三分鼎足”意思相近,都指三方势力均衡。反义词“一统天下”则指一个力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与“三分鼎足”的均衡状态形成对比。
“三分鼎足”源自**古代的鼎,鼎有三足,象征稳定和均衡。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等古代文献,用以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在文化中,“三分鼎足”常与历史和人物联系在一起,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均衡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多极化世界的认识。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定、均衡的印象,同时也暗示着复杂和微妙的权力关系。它可能引发对历史故事的回忆,以及对现实世界中权力平衡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三分鼎足”来形容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或者在讨论国际政治时提及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历史长河中,三分鼎足立,英雄豪杰间,风云变幻急。”
想象一幅画面,三个巨大的鼎足支撑着历史的重担,背景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史诗般的交响乐,象征着历史的宏大和复杂。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ipartite balance”或“three-way standoff”,虽然不如“三分鼎足”那样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概念。
“三分鼎足”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三方势力的均衡,也反映了*人对稳定和均衡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浑是梦,踪迹空留在人间。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3.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
4.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