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3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8:30:32
“披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草木被风吹倒的样子,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都被清除。基本含义是指军队或某种力量非常强大,所向无敌,能够轻易地战胜对手或克服困难。
在文学作品中,“披靡”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强大势力的不可阻挡之势,如“他的演讲气势如虹,所向披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同的意思,如“他在这场比赛中无人能敌”。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体育报道中,“披靡”可以用来形容一支队伍或**员的压倒性优势。
同义词:所向无敌、势不可挡、横扫千军 反义词:节节败退、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同义词“所向无敌”强调的是无论面对什么对手都能取胜,而“披靡”更侧重于描述一种压倒性的胜利态势。反义词则反映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即不断失败或崩溃的状态。
“披靡”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风之所披靡,草木为之不殖。”原意是指风吹草倒,后来引申为形容军队或力量强大,无所阻挡。
在**传统文化中,“披靡”常与英雄主义和胜利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力量和成功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描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个人或团体。
“披靡”这个词给人以强烈的正面情感,联想到的是胜利、力量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它激发人们对于成功和卓越的渴望,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和敬畏。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时听到解说员用“披靡”来形容一支表现出色的队伍,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词所传达的力量和胜利的喜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披靡天下英雄气,不负少年头白时。”
想象一支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场景,可以联想到战鼓隆隆、旗帜飘扬的画面,以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eep all before one”,意指某人或某事物非常成功,能够轻易地克服所有障碍。
“披靡”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上的压倒性优势,也象征着精神上的胜利和成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靡】
(形声。从非,麻声(mǐ)。本义:无;没有)。
同本义 。
【引证】
《尔雅》-靡,无也。 、 《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 《诗·邶风·泉水》-靡日不思。 、 《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 、 《聊斋志异·促织》-靡计不施。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
【组词】
靡有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