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31
披风:一种无袖、通常较长且宽松的外套,可以披在肩上或背部,用于保暖或作为装饰。
披风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披在身上的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式和用途有所变化,但基本概念保持不变。
在许多文化中,披风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在中世纪欧洲,贵族和骑士常常穿着华丽的披风以显示其身份。
披风常让人联想到英雄、冒险和神秘。它可能唤起对古老传说和史诗故事的回忆,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在寒冷的冬日,一件温暖的披风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和舒适感。它不仅是实用的衣物,也可以成为个人风格的展示。
在诗歌中,披风可以被描绘为“夜幕下的守护者,轻柔地覆盖着疲惫的旅人”。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骑士在风中疾驰,披风随风飘扬,伴随着马蹄声和风声,营造出一种壮丽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披风的形式和意义各异。例如,日本的和服披风(羽織)与西方的披风在设计和用途上有所不同。
披风作为一种服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特定的情感和场景。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