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3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1:54
“巴山越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翻越巴山和越过岭。巴山指的是**四川盆地东部的山脉,越岭则泛指翻越山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长途跋涉,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艰苦的旅行或探险。
在文学作品中,“巴山越岭”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勇敢和坚韧,如在古代诗词中描述英雄人物的征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为了达到目的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探险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穿越复杂地形的过程。
同义词: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披荆斩棘 反义词:安步当车、坐享其成
同义词在表达上都有克服自然障碍的意味,但“巴山越岭”更强调地理上的具体性和艰难程度。反义词则表达了轻松或被动接受的状态。
“巴山越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地理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艰难旅行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巴山越岭”常与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传统美德。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和决心。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巨大努力的时刻,如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而加班加点,或者为了学*新技能而不断努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巴山越岭,风雨兼程,只为那一抹晨曦的光。”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连绵起伏的山脉和艰难跋涉的身影。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山谷的声音,或者是脚步在崎岖山路上的回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imbing over mountains and crossing rivers”,虽然字面意义相似,但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巴山越岭”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地理上的穿越,更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坚持和勇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深度。
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
1.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越】
(形声。从走,戉(yuè)声。本义:经过,越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越,度也。 、 《广雅》-越,渡也。 、 《吕氏春秋·长攻》-越十七扼。 、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 、 《楚辞·天问》-崖可越焉?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天都之胁。 、 、 清·姚鼐《登泰山记》-越长城之限。 、
【组词】
越位;越度、 越绝、 越陌度阡、 越冬
4.
【岭】
(形声。从山,领声。本义:山道;山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岭,山道也。 、 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