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2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22:32
“一叶迷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使人看不到整座山。这个成语比喻因小失大,或者因为局部的、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整体的、本质的东西。
在文学作品中,“一叶迷山”常用来批评那些目光短浅、只看表面现象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提醒别人不要因为小事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战略规划和全局观的重要性。
“一叶迷山”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小”与“大”、“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提醒人们保持全局观的重要工具。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和“整体观”,“一叶迷山”这个成语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强调战略思维和长远规划的场合。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或困难所迷惑,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一叶迷山”来提醒自己和朋友,在做决策时要考虑长远的影响,不要因为眼前的诱惑而忽略了更大的目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一叶迷山不见峰,心随云去觅真踪。”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片树叶遮住了远处的山峰,形成一种遮蔽和局限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
“一叶迷山”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保持全局观,不要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叶】
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春秋时属楚领地。汉置县。
【组词】
叶县凫
3.
【迷】
(形声。从辵(chuò),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迷,惑也。 、 《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 、 《韩非子·解老》-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 、 《离骚》-及行迷之未远。 、 《楚辞·惜诵》-迷不知宠之门。 、 《聊斋志异·促织》-迷其所在。 、 《楚辞·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 杜牧《阿房宫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若迷。 、 、 清·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雾。
【组词】
迷离徜彷、 迷罔;迷岸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