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0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01:55
“巴山度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巴山(四川境内的一座山)并越过山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长途跋涉,经历艰难险阻。
在文学作品中,“巴山度岭”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艰辛旅程,如古代的边塞诗或现代的冒险小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旅程或过程。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历史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次历史**中的地理穿越。
“巴山度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地理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与四川地区的山脉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逐渐扩展,不仅仅指地理上的穿越,也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文化中,山脉常常被视为障碍和挑战的象征。因此,“巴山度岭”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常被用来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坚韧和毅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人,无论是在历史故事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徒步旅行中体验到了“巴山度岭”的感觉。那是一次穿越山脉的徒步旅行,虽然艰辛,但最终的成就感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巴山度岭,风雨兼程,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
视觉上,我联想到连绵起伏的山脉和穿越其中的旅人。听觉上,可能是山间的风声和脚步声,以及旅人的喘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oss the mountains”,但它缺乏“巴山度岭”这种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巴山度岭”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上的穿越,更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挑战和坚持。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只见解珍、解宝便道:‘我兄弟两个,原是猎户出身,巴山度岭得惯。’
1.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
4.
【岭】
(形声。从山,领声。本义:山道;山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岭,山道也。 、 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