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5:57
“不越雷池”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不越过雷池一步”,比喻做事非常谨慎,不敢越过一定的界限或范围。雷池,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界限,比喻不可逾越的界限。
在文学作品中,“不越雷池”常用来形容人物行为谨慎,遵守规矩,不敢有丝毫逾越。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问题上非常保守,不敢尝试新事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规范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不越雷池”源自古代的传说,雷池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人们在行为上的谨慎和保守。
在**传统文化中,遵守规矩和界限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不越雷池”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遵守规则、不轻易逾越界限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感觉,但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过于保守、缺乏创新的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总是不越雷池,严格按照流程操作,虽然有时显得过于保守,但也确保了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越雷池”融入到描述一个人物性格的诗句中:
他如古树般沉稳,
不越雷池一步,
岁月在他身上刻下规矩的痕迹。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一条明确的界限前,犹豫不决,不敢迈出一步。这种场景可以与“不越雷池”的含义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ck to the rules”或“play it safe”,虽然不如“不越雷池”那样具有形象性和文化内涵,但也传达了类似的谨慎和保守的意思。
“不越雷池”这个成语在强调遵守规则和界限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勇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有一种惯例,从来送客,只到自己房门为止,不越雷池一步。
他始终~。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越】
(形声。从走,戉(yuè)声。本义:经过,越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越,度也。 、 《广雅》-越,渡也。 、 《吕氏春秋·长攻》-越十七扼。 、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 、 《楚辞·天问》-崖可越焉?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天都之胁。 、 、 清·姚鼐《登泰山记》-越长城之限。 、
【组词】
越位;越度、 越绝、 越陌度阡、 越冬
3. 【雷】
4.
【池】
(形声。从水,也声。本义:水停积处)。
水塘。
【引证】
《广韵》-池,停水曰池。 、 《中文大辞典》-穿地畜水,圆者曰池,方者曰塘。 、 《诗·大雅·召》-池之竭矣。 、 《诗·小雅·无羊》-或饮于池。 、 《礼记·月令》。注::穿地通水曰池。”-毋漉陂池。 、 《周礼·雍氏》。注:“谓陂障之水道也。”-掌沟渎浍池之禁。 、 《国语·周语》-囿有林池。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组词】
游泳池;池苑、 池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