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1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19:07
“偷合取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迎合他人,以获取他人的接纳或宽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牺牲原则和尊严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偷合取容”常被用来描绘那些为了权力、地位或生存而放弃原则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道德标准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某些政治人物或社会现象。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与“偷合取容”在道德立场和行为方式上形成对比。
“偷合取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批评不正当行为的标准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偷合取容”被视为小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社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行为。
“偷合取容”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虚伪、不诚实和缺乏原则。它可能引发人们对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败坏的担忧。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某些人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不正当手段,这时“偷合取容”这个词汇就能很好地描述这种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虚伪的舞台上,偷合取容者翩翩起舞,而真正的勇者却在暗处坚守。”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张面具,象征着隐藏真实自我的行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不真诚的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adying”或“brown-nosing”,它们都描述了为了讨好他人而放弃自尊的行为。
“偷合取容”这个词汇在描述不正当行为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不应牺牲道德和原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批评不道德的行为。
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战国末期,秦国逐步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大将白起与王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白起用兵如神威震天下,后因不能迎合秦王与范雎被逼自杀。王翦则在统一大功告成时偷合取容,告老还乡,被秦王封为武成侯,安享天年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合】
(会意。从亼(jí),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合,合口也。 、 《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3.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4.
【容】
(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容,盛也。 、 《易·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 《汉书·五行志》-言宽大包容。 、 《荀子·解蔽》-故曰心容。 、 《史记·乐书》-广则容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可容一人居。
【组词】
容隐、 容足、 容接、 容盛、 容民、 容民畜众、 容畜、 容受、 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