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1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19:13
“偷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从事偷窃行为的人,即小偷。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未经允许擅自取走他人财物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偷儿”可能被用来描绘社会底层人物,或是作为一种象征,代表贪婪、不诚实等负面品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加直接和日常,用于描述实际的盗窃行为或盗窃者。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犯罪学,可能会使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这类行为和个体。
“偷儿”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能与“偷”字的本义“悄悄地行动”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专指偷窃行为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偷窃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偷儿”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社会治安的加强,对偷窃行为的打击更加严厉。
提到“偷儿”,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不安全感、损失和法律的制裁。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厌恶。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提到“偷儿”,我可能会想到新闻中报道的盗窃案件,或是社区中加强的安全措施。
在诗歌中,可以将“偷儿”比喻为偷走时间的人,暗示时间的流逝:
时光的偷儿,悄无声息,
偷走了青春,留下了痕迹。
想象一个夜晚的场景,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偷儿”在行动。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thief”或“burglar”,它们在语义上与“偷儿”相似,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惯上可能有所不同。
“偷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描述一个行为的简单词汇,也是社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体现。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对于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至关重要。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