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4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46:57
“偷东摸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偷偷摸摸地拿取东西。基本含义是指行为不光明正大,偷偷摸摸地做事情,通常带有贬义。
“偷东摸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偷窃行为的普遍厌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是用来形容不正当的行为。
在**文化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因此,“偷东摸西”这个词汇在社会中通常带有负面评价,用来批评那些不诚实的人。
这个词汇通常会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不信任和警惕。它让人联想到不诚实的行为和不可靠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人,他总是偷东摸西,不诚实,最终失去了大家的信任。这个经历让我更加重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稀疏,
偷东摸西的身影,悄然无息。
诚信之光,何处寻觅,
在这黑暗中,唯有正直能指引。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中的模糊身影,偷偷摸摸的动作。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轻微的脚步声或物品被轻轻移动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neak around”或“steal things”,但这些表达没有“偷东摸西”这个成语所包含的文化和道德评价。
“偷东摸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评价。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诚实和正直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传达准确的情感和态度非常重要。
那个弟子孩,不似好人,偷东摸西,打发他去了吧。
自小里~,揣歪捏怪,胡行乱走,不老实。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3.
【摸】
(形声。从手,莫声。本义:用手接触或轻摩物体)。
同本义。
【引证】
《后汉书·蔡邕传》-邕读(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读之。
【组词】
摸脸;摸摸她的手;这衣料摸着很软;摸索、 摸挲、 摸牌
4.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